文|睿之悦
编辑|睿之悦
1988年3月10日,我国首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
在当时,试管婴儿的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人将其视为医学的奇迹,但也有人则预言试管婴儿活不过40岁。
01
首例试管婴儿出生
当天整个医院弥漫着浓厚的喜庆氛围,甚至就连保安的脸上都挂满了欣喜的笑容。
值得一提的是,张丽珠教授在1944年的时候的就已经在国外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并在1951年选择回国,决心将自己的才华全部奉献给祖国。
回国后的张丽珠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职。
除了日常的医务工作之外,张丽珠教授还要应对大量来自不孕症患者的求助信。
可以说的是,每一封信都透露出他们对于孩子的强烈渴望与深切的焦虑。
于是为了不辜负这些家庭的期待,张丽珠教授便决定投身于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中。
而张丽珠教授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资源和设备上的巨大不足。
不过在面对着几乎一穷二白的条件,张丽珠教授并没有选择放弃。
而实验所用的取卵针更是只有一根,还是张丽珠千辛万苦从国外带回来的。
可尽管如此,张丽珠和她的团队依然坚持着。他们忘我地工作,不断试验,终于逐步摸索出了试管婴儿技术的关键。
但可惜的是,自从试管婴儿研究以来,却从来没有过成功的案例,张丽珠教授所做的十几次胚胎移植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02
结婚多年无子
在传统的观念中,生育被看作是女性的天职,几乎所有的期待都集中在她们身上。
特别是在那些传统的乡村地区,若一个女性无法生育,往往会遭到无情的排斥和指责。
郑桂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的一位乡村教师。
看着同村人家的孩子一个个都长大上学了,郑桂珍和她的丈夫内心的焦急可想而知。
于是在家人和村民的压力下,他们决定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
可郑桂珍却对此不甘心,毕竟,哪一对恩爱的夫妇不想着能够有一个亲生的孩子呢?
于是,郑桂珍夫妇开始了四处求医问药。
就在郑桂珍几乎放弃了要孩子的想法之后,一天,她突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
新闻报道说北京的一家医院正在进行体外受精的研究,尝试通过这种新技术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妻实现生育。
这则消息让郑桂珍重新燃起了希望,于是她立即和丈夫商量,决定前往北京寻求帮助。
就这样,夫妻俩人踏上前往北京的旅程。
他们在火车上颠簸了三十小时,终于抵达了北京。
在到达后,郑桂珍夫妇两人也顾不上休息,便立刻前往那家被报道的医院。
历经了一系列波折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负责试管婴儿研究的张丽珠教授。
03
尝试试管婴儿
当张丽珠教授在接到郑桂珍夫妇的求助时,眼前的挑战却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棘手。
因为郑桂珍的身体状况远比她想象的还要严重,她当时已经三十八岁,这在医学上被认为是高龄产妇。
此外,郑桂珍的输卵管严重堵塞,这意味着在取卵这一环节也将面临着巨大挑战。
这种手术在当时尚属首次,它不仅技术要求极高,还涉及到很多潜在的风险。
但是为了让郑桂珍能够实现做母亲的梦想,张丽珠教授便决定冒险一搏。
不过好在手术进行的相当顺利,张丽珠教授也成功地取出了卵子。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能否顺利进入孕期,成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在这之后,为了保证郑桂珍孕期的安全,医院安排了专门的医疗团队,对郑桂珍进行了全方位的护理和监控。
最终在1988年,试管婴儿的成功诞生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这个小生命的降生,不仅实现了郑桂珍一直以来的母亲梦想,更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可以说的是,郑萌珠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无限的关爱与呵护。
而郑萌珠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在八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叫出“爸爸”和“妈妈”,一岁半时就已经能够独立行走。
尽管郑萌珠的身份在某些场合下引起了别人的好奇和关注,但她乐观开朗的性格也让她很快融入到了这样的环境。
而在大学毕业后,郑萌珠还进入了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担任档案管理员的工作。
特别是张丽珠教授,在看到郑萌珠的举动,一定也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那么,在这之后的郑萌珠又生活的怎么样了呢?
04
后来如何
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喜悦,也再一次肯定了中国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
在她之前,有不少家庭因各种原因而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
而郑萌珠的成功不仅是对她父母多年等待的回报,也让不少没有孩子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
其实在现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科技的进步也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而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不仅证明了科技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也让我们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被专家断言活不过40岁
新华社—— 31年后,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当妈妈了! 2019-04-16
39健康网——2024年2月3日:试管婴儿活不过40?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未满40岁,已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