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大结局中,那伟最后的计划是:
努力在天津买个房,让女儿落户,将来好在那里高考。王睿智的钱如果还回来,他们手里的存款就够天津的房首付了。至于北京的房,京沪恒久远,一套永流传,留给孩子们。
沈琳盘点了一下,他们在北京这十年的全部家底:
一家人的开销。
一定要强调“目前”这两个字。沈琳和那伟的目前是:
其实,沈琳和那伟为了生计不得不逃到的燕郊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算逃离了北京。
因为北京的那个大房子,他们已经住不起了。他们要还房贷,要养两个孩子,而他们两个人,人到中年,身体变差,双双失业,积蓄被骗。
40岁。
40岁,是沈琳和那伟生活的分水岭。
在40岁之前,沈琳的生活是这样的:
生活悠闲,富足,外加上婆婆的贤惠,老公的疼宠,沈琳那时候的真实想法是:
她快40岁了,投了一千份简历却找不到合意的工作,那又怎样?她有一个温暖富足的家,有儿子有女儿,有老公坚定厚实的胸膛可以依靠,怕什么。想到明天家乡的父老乡亲看他们开着豪车回家的那一幕,沈琳高兴极了。
乐极生悲。
沈琳和那伟曾经有多高调,后来就有多落魄。沈琳回家炫耀的主要对象,是她的两个堂哥,也就是电视剧里,出现的两个帮那隽装修的装修工人。
可在沈琳40岁之后:
反观没有上过大学的两个堂哥:
初中毕业。
他们亲眼目睹了,沈琳从贵妇到保姆,亲眼目睹了那伟从衣锦还乡,到落魄潦倒。
原著中,沈琳全家搬到燕郊后,沈志成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那伟,说句不怕得罪你们的话。早些年,我挺崇拜你们读书人的。但这些年,我看开了,人不一定要考大学。考个清华北大之类还行,考个普通大学,读个不咸不淡的专业,四年出来两眼一抹黑,啥也不会。在公司干点万金油似的工作,一到三十五岁失业了干瞪眼,满大街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去学一门手艺。
那伟和沈琳哑口无言。
因为最后沈琳就是靠着卤煮的手艺,才算有了一个勉强维持生计的工作。
而那伟,用沈琳堂哥的话来说,就是:
真的没有到绝路吗?
搬到燕郊的那天晚上,那伟和沈琳相对无言。
在去天津之前,那伟的计划是,给王睿智要回那80万,加上家里的存款,付天津房子的首付。
工作。
王睿智其实是全剧最自私的一个人:
这样的一个人,那伟最后竟然选择了再次奔赴他。
更讽刺一点说,那伟奔赴了王睿智和王睿智的小情人。
而这一年的王睿智47岁。
不得不说,那伟怀念曾经的荣光,他也真的是低不下头,弯不下腰,他几乎被“没工作”逼到了绝路。
意义到底是什么?
原著中,沈琳搬到燕郊之后,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他们给孩子留下了一套价值800万的北京房产,那么两个人的儿女呢?
原著中,沈琳这样描述自己的女儿:
卓越一点也不卓越,文理双不修,干啥啥不行,干饭第一名,身无长技,快乐而肤浅。那也是她最爱的女儿。不卓越就不卓越吧。
这里要说,阶层跨越,一个家庭要跨越阶层,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
很显然,沈琳和那伟都不是人尖尖,他们就是最普通不过的中年人。奋斗过,辉煌过,然后过了40岁一直往下坠,他们拼尽了全力,却在大环境下,毫无还手之力。
原著中,那伟已经两鬓斑白,成了一个颓废而疲惫的小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