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死亡之海”的腹地有着这样一座基地,它有着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作“马兰”,而马兰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野草,不论生长的环境如何,它也总是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散发出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虽然说“马兰基地”是一座不为人知的隐秘所在,但也正是它的存在,却是爆发出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声音。
罗布泊
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4年中国进行了最后一场核试验,其中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出现了十多万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而也正是这么一群默默无闻的“马兰人”,这片戈壁滩里,爆发出了独属于他们的光辉。
甚至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都看不到他们的报道,但他们的事迹,却是在无数年后被慢慢的揭开,随之公之于众。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着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这首《马兰谣》,就是记录了“共和国原子城”的戈壁绿洲马兰的故事。
在这片土地再被定为核试验基地以前,它也是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有的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而最早在确定核试验基地的时候,也并不是这里,而是早已闻名于世的敦煌。
当时间来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中国还并没有什么杀伤力非常恐怖的武器,所以也是一直笼罩在核恐吓的阴云中,为了解决问题,还专门召开了会议来讨论这个事情,也就是从这次会议结束,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武器这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征程。
刚开始无数的工作人员面对的问题是,不仅仅是要从头开始,并且这颗原子弹还必须要“炸响”才算成功,在这个条件下,也就意味着研究核武器的同时,还必须要找到一块足够宽阔足够荒凉的实验场地。
后来为了能够找到一块合适的地方,无数的专家也是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先后勘察过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等多个地区,最后苏联专家一拍桌子决定把试验场安放在敦煌的西北部。
第二点便是因为,当时的敦煌基本上是没有水源的,并且松土层也太厚了,而爆炸产生的烟尘肯定是特别大的,到时候这些烟尘再被风一吹很容易造成核污染区于是就放弃了。
随后选址人员就把目光放到了距离敦煌上百公里以外的罗布泊,选中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罗布泊西端,随后画出了一块十万多平方公里的核试验场地,简单比喻的话,就相当于是一个江苏省的大小。
并且这里“人烟罕至、还远离城市、最重要的是有水源还不在地震带上”,当实验地点确定好以后就给他起了一个名字“马兰”。
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当部队来到这里选择生活地点的时候,这里原本是一个盐碱湖,中间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两边还长满了马兰草,于是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地方,随后居住的地方也是被命名为“马兰村”。
就这样无数的专家学者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纷纷开始投入研究和建设当中,就这样经过十万多人前仆后继的努力,终于是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的时候,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随后经过研究后得知,我国首次核爆炸所产生的威力达到了2.2万吨的TNT总量,这一结论也是在一时之间震惊了全世界,对于无数马兰基地上的人来说,当天产生的巨响,只是他们在罗布泊荒原奋斗历史的开端。
如今的罗布泊
钾盐储备量也是高达惊人的2.5吨。
并且最重要的是,在对这些矿物质进行提取的时候,需要从地下源源不断的抽取资源,慢慢的从地下抽取出来的卤水就会汇入一条条盐水渠,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盐湖,这样就可以使罗布泊从一个“荒芜”之地,重现当年的“辉煌”。
并且从2000年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公司在这里进行建厂了,并且还在源源不断的向罗布泊腹地开始进行探索性实验,一度发展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硫酸钾肥制造商,仅仅是在2018年的时候,就生产了170多万吨的硫酸钾。
不仅如此当工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带动了新疆当地的GDP,同时还滋养了辽阔的农耕土地,已然成为了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如今的罗布泊也是从以前的“死亡之海”,变身成为了现代化工厂,单是员工就有三千多人,并且还有配套的基础生活设施,从宿舍、食堂在到活动中心,应有尽有,并且员工们的居住条件和办公环境也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的进入,曾经的生命禁区也将成为一座“希望之城”。
文章信源:
华声在线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在罗布泊坚守10年——荒漠里的护路人(守望)
北京日报2017年8月24日---揭秘中国核试验基地:戈壁绿洲马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