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名副国级领导的骨灰被移出八宝山革命公墓,此人到底是谁?几乎所有干部都以能够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荣,这是国家的认可,也是功绩的证明。可是有一位副国级干部在生前既不愿意保留自己遗体完整,下葬多年以后骨灰又从八宝山移出。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央作出这个决定?这个副国级领导又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揭秘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的故事。
黄菊的传奇经历开始于1938年9月28日,一个孩子在上海黄家呱呱坠地。新生命总能给家庭带来新的希望,虽然整个国家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是黄家仍然迎来了难得的幸福气息。
在黄家长辈的眼中,这个孩子能在战乱年代健康长大就不错了,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男孩,会在未来闯出一片广阔的天空。
父母给孩子取了名字叫黄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父母希望孩子能像菊花一样,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够坚韧地支撑到曙光的到来。
黄菊小时候并没有在上海生活多久,他那时候甚至还没有对于上海的印象,就被家人带回老家浙江去了。在嘉善县,黄菊读完小学和中学,那个战乱的年代,能够读这么多年书实属不易。
父母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人,不管条件多艰难,遇到多少阻碍,他们都坚持让黄菊上学。而黄菊的成绩给予父母非常大的欣慰,他于1956年考上了清华大学,进入电机工程系学习。
能考上大学本就不简单,更不用说是清华大学了,一时之间,黄家周围的乡亲都轰动了,黄菊也成为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认为他学成归来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父母对于黄菊的学业很是满意,唯一有一点不足的是,黄菊选的是理科,而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学文。或许是受到鲁迅等人以文救国的影响,又或许是那时新中国已经没有了大型战事,因此父母认为文科更有前景。
不过黄菊不愧为优秀的人物,他很早就对文理科有着深入的了解,清晰地认知到理科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他都坚定地选择成为理科生。
怀抱着机械兴国的热情,黄菊学习非常认真,在班上名列前茅,将电机制造的理论知识彻底学进脑中。不仅如此,他还不断自学其他专业,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正因为有着庞大的知识量,黄菊在未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基本没有瓶颈。
从清华大学毕业,黄菊去到上海人造板机械厂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绝大部分人民来说是香饽饽,进去以后就能干一辈子,工资待遇也不低。不过黄菊并不愿意止步于此,他心中怀着更大的志向,想要为国家的发展奉献更多的力量。
所以在同事们的眼中,黄菊完全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再苦再累的活都抢着干。有人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要这么拼呢?”黄菊正色说:“你不拼我不拼,中国何时能追上国外的脚步?”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黄菊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坚持下来。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深深刺激着他,让他卯足力气也要拼命干。这件事情就是,在黄菊工作的那个机械厂,所有的高级工程师都是苏联人。为什么苏联人会让黄菊产生向上的动力呢?
2016年,副国级干部的骨灰被移出八宝山,此人就是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
1963年,黄菊在上海的机械厂工作,厂里的高级工程师全是苏联人,让他心里全是使命感和紧迫感。
并不是说这些苏联工程师很差劲,恰恰相反,那时候苏联的工业水平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但是这些人始终是苏联人,虽然他们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后,选择留在中国工作,但是很难保证永远不会离开。
黄菊心中有一种急切感,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成为厂里高级工程师?为什么我们的技术就不能超过苏联?正是这些信念支撑着黄菊,让他每时每刻都在追求自身的进步,只为有一天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这也是那个年代众多科研人员的缩影,他们拼尽全力,只为新中国有更多的底气,能够永远不被外国人看扁。
黄菊他做到了,作为从清华毕业的高材生,他并不是只会说理论,长时间地锻炼下来,他的动手能力也变得极强,我国第一台可控硅电炉自动配电装置就是黄菊研制的。
凭借着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精神,黄菊逐渐取得不小的成就,从普通的技术工人逐渐成为厂长秘书。1966年3月,黄菊正式成为我党党员,这也是组织对他的认可。
从1967年开始,黄菊被调到上海中华冶金厂工作,最高做到党支部副书记。在这段时间里,黄菊积累到很多经验,并将经验转化为成果,前面提到的那个发明,就是在这里研制出来的。
上级将黄菊的表现看在眼中,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尤其是1982年,邓公提出要让干部年轻化,同时也要专业化,在这个背景之下,黄菊拥有更多的晋升空间,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副局长。一年以后,他又成为上海市常委兼上海市工业工作党委书记。
从普通工人变成上海市的重要领导,黄菊实现了大跨越,不过这还不是他的极限,后面还有更广阔的天空等着他。
从1983年开始,黄菊陆续在上海工业领域、文化宣传领域、经济领域工作,不管负责哪些方面的管理,黄菊都游刃有余,并且做出了成绩。尤其是他在1986年成为上海副市长后,不断对企业和城市管理进行深化改革,并且在工业上持续布局,使得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宛如行驶上了快车道一般。
到了1991年,黄菊被任命为上海市市长和市委副书记,此时的他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2016年,八宝山移出一名副国级干部的骨灰,此人就是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
上世纪90年代初,黄菊成为上海市市长,想要在这个位置做好,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因为前一任市长是总理朱镕基。朱镕基被调到国务院后,市长工作由黄菊接替,珠玉在前,黄菊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此时的上海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人口与可居住面积产生巨大矛盾。涌进上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人口激增的同时,大量土地也被各种建筑给占据,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用来住人的,这就导致了众多人口挤在狭小的区域中,人口密度非常高。
这对于上海的未来发展来说是相当不利的,而这个问题也是国内首次遇到,黄菊作为先行者,可谓是被全国众多目光聚集在身上,若是弄好了,上海的案例必定会成为全国的典范。
那时候上海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解决方案,那便是建立浦东新区。可是开发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上海政府没有那么多可以使用的资金,建立一个新区需要的花费非常庞大,若是不申请中央支援,上海自己可负担不起。
面对这个巨大的难题,黄菊创新性地提出了土地批租制度,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将使用权租出去。这一个举措,为上海政府换来大量的建设资金,不仅吸引到国内的投入,连外资也引入不少。
正是这一份政策,使得上海有了如今的繁华,在黄菊担任上海市长的这8年时间中,上海的GDP翻了六倍不止,2000年的时候,上海以4700多亿的GDP,昂首阔步迈入新世纪。当地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更是夸张,黄菊接手时只有1000出头,离开时已经暴涨到3万多。这不单单能称为壮举了,足以被称为奇迹。
黄菊对上海的贡献是全方位的,除了显而易见的GDP增长,一些隐性的成果也为上海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说黄菊全力推动的上海港,就持续为上海提供动力。
最开始的时候,上海港口吃水并不深,虽然货运非常发达,但是长江带来的淤泥不断使得港口深度减少。若是普通人,一定会安于现状,毕竟上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并不低。但黄菊眼光非常长远,他看到了货运在未来的潜力,以一己之力推动港口的改造。
如今我们能看到,上海仍然是我国重要的港口之一,货物吞吐量排在了世界第一。要知道在90年代的时候,上海才堪堪排到全世界的第19名而已,可想而知黄菊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黄菊不愧是一名理科生,对于改造和建设非常有条理。在黄菊的规划和推动下,上海港口能够容纳的船只吨位越来越大,现在全国有25%以上的货物进出量都来自上海,黄菊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由于黄菊出色的政绩,他在2003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正式成为副国级干部。人们原以为他会继续高歌猛进下去,可是老天却不愿意眷顾他,在2007年的时候,黄菊突然生了严重的疾病,在工作岗位上倒了下来。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艰难地对亲人说:“我死之后,遗体就捐给医疗机构,人死不能复生,但如果生前死后都能为国做贡献,那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呀!”
与此同时,他也说到自己骨灰的存放地点:“我出生在上海,又在上海工作40年,如果可以的话,就让我葬到上海去吧。”
正是因为黄菊的这个嘱咐,他的家人才会在2015年的时候提出转移黄菊的骨灰。中央考虑到黄菊的贡献和他的遗愿,最终同意了这个请求。2016年,黄菊的骨灰正式移出八宝山,葬在上海的福寿园中,这个老干部的心愿终于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