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我们家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最上面那排的都是新石器时代的,第一个是红山玉龙,然后是陶鹰鼎,然后是人面鱼纹彩陶盘……这个是何尊底部的铭文,也是‘中国’二字最早的出处:‘宅兹中国’。”几天来,一名北京男孩儿介绍在家用冰箱贴打造“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的视频火了。视频里,男孩儿自信满满地站在文博冰箱贴前,对每一件文物的名字、年代如数家珍,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今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孩子的父亲赵先生。赵先生介绍,孩子小名叫核桃,今年10岁,上小学五年级了,一家人住在北京通州。视频中这满满一冰箱门的冰箱贴,都是父子俩在各个博物馆的文创店买的,这些年已经累计有70多个了。
“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带他去逛博物馆。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北京有200多个博物馆,好多都免费,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看。像国博、故宫,首博,还有汽车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警察博物馆、古钱币馆等,平均一两周就会去一个,大概去过三四十个博物馆了。寒暑假的时候,我也会带孩子去一些外省市的博物馆,目前去过七八个城市的博物馆了。”赵先生说。
在逛博物馆的过程中,赵先生并不满足于“打卡式”的游览,认为重要的是让孩子真正对历史感兴趣。“最开始的时候,他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博物馆走马观花地看,一走一过,什么都不感兴趣。后来我发现,想让孩子感兴趣的话,就得给他讲故事,不然的话他看博物馆里的碗和家里的碗,其实是看不出来区别的。”
带着这样的想法,赵先生开始查阅与文博相关的资料,每去一个博物馆之前,他都会提前了解馆中有哪些展品,展品背后有哪些故事,再一一讲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就对博物馆中的一些文物故事有了兴趣。他大了一点后,我会让他自己做有关博物馆游览的计划,了解有哪些展品是这个博物馆里一定要看的,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去了博物馆以后,他会站在展品面前,给我讲他收集到的资料。有时候周围游客看他讲得滔滔不绝,会夸小朋友讲得好,他就会很开心。通过这种方式对他形成了正向的激励,核桃变得很愿意学习相关知识,父子俩闲暇在家时,也会看一些关于国宝、文物的纪录片。”
赵先生说,早些年逛博物馆时,他会给孩子买些本子、笔、雪糕之类的文创产品,但这些衍生产品并不能让孩子加深对历史文物的印象。“后来也买过一些创意简单的冰箱贴,但与实体文物是脱离的,孩子很难联想到原物是什么样子。于是我就想,该给孩子买一些文物原型模型的冰箱贴,这样才能强化孩子对于博物馆的印象。这些年买冰箱贴前前后后花了五六千元,我觉得不能按价格看,毕竟很多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的,买个冰箱贴就相当于是支持博物馆了。”赵先生说。
70多个冰箱贴里,让父子俩印象最深的,是国博的九龙九凤冠冰箱贴。
“那天我和爸爸早上6点来钟就出门了,7点刚过就到了国博,本来以为我们已经很早了,没想到前面已经排了很多人。当时我俩还担心买不到了,等到9点开门,我使劲地往二楼文创店跑,一到跟前发现前面还是排了100多人,幸好那天国博的冰箱贴从限量200套提升到了500套,最后终于买到了,运气特别好!”核桃回忆道。
这些年,赵先生以“This is 核桃”为名,开设了抖音账号,和广大网友分享自己与儿子逛博物馆、居家学习等生活日常,目前已有35万粉丝。9月14日晚,赵先生和小核桃将自家这些年收集的博物馆冰箱贴拍成视频,一一在镜头前向大家介绍,很快在各大平台引起了关注。“有粉丝问,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是一个东西吗?我告诉他们,人们发现,古代的字是可以颠倒着用的,所以‘司’和‘后’是很容易弄混的,‘后’在古代是代表皇后的意思,如果这个鼎叫‘后母戊鼎’的话,意思就是纪念我的母亲皇后戊,更可以表达这个鼎本身的含义。所以在2001年的时候,中国国家博物馆把它正式命名为‘后母戊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叫后母戊鼎没错,司母戊鼎也没错,说的都是这个鼎。”核桃说。
赵先生感慨道,通过这些年逛博物馆,孩子一点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通过一次次讲解树立了自信,培养了专注力,是很宝贵的经历。“很感激国家在博物馆方面的投入,北京已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能感觉到这些年建设越来越好,孩子通过博物馆也涨了知识,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感到无比自豪。”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