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
一年之后,毛主席纪念堂建成,神情安详的毛主席静躺在水晶棺内,供后人瞻仰遗容。
而就在这之后,开始出现质疑保存毛主席遗体必要性的言论。并有人言之凿凿,爆料每年毛主席遗体护理费用是个天价数字。
对此,当初全权负责毛主席遗体防腐工作的徐静博士亲口辟谣,事实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夸张。
紧急授命
“咚咚咚!”
1976年9月9日凌晨4点,尚在睡梦中的徐静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
她起身开门,想问有什么事,但一看来人严肃的表情和莫名低沉的气场,最后一句话也没敢问出口。
跟随凌晨来访,又不透露原因的卫生部值班室秘书江焕波匆匆坐上汽车,徐静心中忐忑不安。
江焕波没有交流的意愿,车内氛围十分压抑,徐静不由的胡思乱想。
徐静一下猜测是否自己白天看诊时误诊被投诉,一下怀疑自己是不是无意间被牵扯进政治斗争,严重到将被连夜审判。
内心煎熬中,汽车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大门口停下,徐静没来得及询问,紧接着又被人拉上另一辆汽车。
到了目的地国家政务办公处,徐静隐约意识到恐怕事情不简单,但她没想到是那样棘手的大事。
原来中央紧急找她过来,是为了毛主席遗体防腐的事。
毛主席生前交待遗体火化,但华国锋认为毛主席应该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便违背了毛主席的决定,做主保存遗体。
徐静先是从毛主席逝世消息的冲击中抽离出来,然后拿出专业素养,冷静考虑可行性,并条理清晰地提出进行工作的条件。
首先,防腐工作不可能由她一个人完成,她需要助手。
其次,她请求先观察毛主席遗体,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腐方案。
最后,她需要时间去准备器械和药品。
徐静的要求合情合理,所以全部被批准。
她看过毛主席遗体后,马不停蹄找来两个助手,分别是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张炳常、形态教研室副主任陈克铨。
另外,徐静还挤出时间就近拜访了张鉴教授,向他请教孙中山遗体防腐的经验。
做完一切准备,当日上午10点,由徐静、张炳常和陈克栓组成的“三人小组”,顶着巨大压力踏入国家政务办公处。
与以前的各种研究相比,研究毛主席遗体防腐的好处是不用担心研究资金,坏处是失败的后果或许是他们无法承担的。
毛主席遗体防腐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最大程度保持原貌,做到栩栩如生。
徐静接到的指令是保证15天内毛主席的遗体不腐败,但为保险起见,三人还是以长期保存的标准进行工作。
也是他们缜密的工作精神,使他们免去后患。
一号工程
三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而且不是第一次做标本防腐处理,所以配合起来有条不紊。
大到遗体该摆什么姿势,小到皮肤上的每一道皱纹,三人不敢有一点马虎,用上了毕生所学。
历经2个小时,他们终于赶在遗体腐化之前,完成了防腐处理。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工作就此结束,相反,这才只是开始。
完成防腐处理后,三人并未离开,而是寸步不离守在遗体旁,仔细记录遗体的原始数据。
很快,他们的用心记录就派上了用场。
正在三人悉心为防腐工作收尾时,中央制定了“一号工程”,目标是长久保存毛主席遗体。
而这必须往遗体里注入大量防腐液,遗体则会因为防腐液产生肿胀现象。
虽然肿胀现象24小时后会消退,但三人还是感到压力倍增,担心中途发生变故。
好在之前的防腐处理做得完美,肿胀消除后的遗体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呈现效果依然不错。
9月11日,毛主席遗体被转移至人民大会堂,“一号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遗体防腐处理基本完成。
毛主席吊唁活动开展的同时,“一号工程”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任务紧锣密鼓地提上日程。
分别是纪念堂专用设备的制造,和纪念堂及雕塑的设计建造。
第二阶段任务主要分为了遗体保护和水晶棺制作,双线并行。
起因是吊唁活动第一天就出现了问题,现有设施和环境无法达到长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标准。
吊唁大厅即便把风冷设备开足,也达不到最佳温度,棺内也无法迅速降温并使温度均匀一致。
因此,存放遗体的设备,以及纪念堂建成前后,如何保存遗体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供人瞻仰毛主席遗容,中央下达制作水晶棺材的任务,由北京玻璃总厂承担。
经过多次技术改进和反复试验,技术人员失败数次,最终才完成在强光下也毫无瑕疵,晶莹剔透的水晶棺。
不过到此为止,水晶棺的制作只算是完成一半。
由于追求使毛主席遗体看起来鲜活的效果,但又禁止使用化妆品,于是剩下的方法只有“光整容”。
顾名思义,是用打光代替化妆品,通过光影对遗体进行美化。
但灯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辐射不利于遗体保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为水晶棺镀一层膜。
而单单为研制这层特殊的镀膜涂料,便调集了中科院化学所、感光化学所和北京玻璃研究所。
多方共同研制,历时10个月,看似简单,实则工艺复杂,能抗八级地震的水晶棺才正式面世。
当然,水晶棺制作期间,遗体保护小组也没闲着,他们的工作不比水晶棺小组容易。
纪念堂落成
吊唁活动第二天,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调集了氩气和液氮装置,临时加急做出一套制冷设备。
负责设备的技术人员则吃住在现场,直到9月17日吊唁结束前,他们都不敢离开半步。
期间,遗体保护小组选定了一家医院的地下手术室,作为纪念堂建成前,存放毛主席遗体的地方。
北京冷冻机厂加紧加急,将其改造成密封、隔氧、低温的环境,后来被称为“769”保护室。
“769”保护室采取24小时值班制,担任警卫工作的多是毛主席生前的警卫人员,对毛主席绝对忠诚。
另外还安排有医务组,确保毛主席遗体不受损害和污染。
与此同时,有关毛主席遗体长期保存方案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
各专业人员博采众长,一个个方案进行实验,最后敲定以气态与液态相结合的方案。
一年一度的大保护时和非瞻仰时间内,毛主席遗体在液态中进行保养,平时保护则在气态中。
平时保护工作主要做到防腐、防霉防菌、防分解、防干、防变形、防变色。
1977年8月,万众瞩目的毛主席纪念堂落成,毛主席遗体转移至纪念堂。
与一年前的吊唁大厅相比,纪念堂无论美观性,还是实用性都高出一截。
而徐静则光荣担任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副局长,兼任纪念堂卫生保护室主任。
同“769”保护室一样,纪念堂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确立“三不用”原则。
未经科学实验、未经领导批准和没有十足把握的保护措施,纪念堂一概不用,严格遵守保护准则。
纪念堂一经开放,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群众络绎不绝。
上到白发老人,下到年幼孩童,开馆到闭馆,纪念堂门口总是人来人往。
当时纪念馆实行“按口组织、凭票参观”的接待方法,可每天的瞻仰票数量有限,而慕名前来的人又太多。
一张瞻仰票阻拦了许多尊崇毛主席的百姓,不少特意从外地赶来的人,因为没有瞻仰票只能在门外远远望一眼。
纪念堂建成的最初目的就是供后人瞻仰,瞻仰票的存在反而违背了这一初衷。
因而徐静大胆提出废除瞻仰票,以后所有人可凭工作证和身份证入场参观。
新方案一实行,纪念堂接待量飙升,高峰时能达每天6万人。
可凡事有利有弊,某些不怀好意的参观者混入其中,并散播出种种不利于纪念堂的谣言。
例如毛主席遗体变色、变小、变形等,又如毛主席遗体保养花费巨大、浪费资金等。
而针对这些谣言,徐静一一做出回应。
关于毛主席遗体变化的谣言,徐静表示:“毛主席逝世后的遗体防腐处理是及时的、科学的、可靠的。认为毛主席遗体比过去‘缩小’了,‘变色’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至于天价保养费用,更是谣传。
建纪念堂,和研究如何长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确实都投入了巨额资金。
但自从最佳保护方案确立后,遗体的保养费用便趋于平稳,也在长久保护可接受范围内。
何况作为受到专业人员一致认可的最佳保护方案,必定考虑过后续花费,不可能存在每年需要天价资金的问题。
站不住脚跟的谣言一一破裂,而毛主席纪念堂依旧矗立,直至今日也光辉万丈。
信息来源:
白承杰,酿得风采驻宇寰——毛主席遗体保护与徐静博士,中国机关后勤,1999年06期
汪震龙,毛泽东水晶棺制作过程揭秘,湖北档案,2004年11期
于书吉,程宏,关于毛泽东遗体保存的回忆,炎黄春秋,2013年08期
王恩收,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党史纵横,2009年07期
王恩,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揭秘(下),贵阳文史,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