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倒在了追求卓越的道路上。38岁,本该是人生最灿烂的年华,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张祺乐却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年纪。从法学天才到人权专家,十年时光飞逝,她用尽全力在学术的星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彗星轨迹。然而,这颗流星陨落得太快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张祺乐的离世,不禁让人深思:在追求学术卓越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忽视了最宝贵的生命健康?
天妒英才,学界痛失栋梁
张祺乐,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但在法学界,特别是人权法学领域,她可是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1987年出生的她,本硕博都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堪称法学界的"学霸"。别人读个博士都得五年起步,她倒好,三年就搞定了,这速度,简直是开了挂!
2015年博士毕业后,张祺乐留校任教,一路过关斩将,2022年就晋升为副教授。要知道,在高校里,能在35岁之前当上副教授的,那可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张祺乐就是这么优秀,不仅学术上成绩斐然,教学上也是深得学生喜爱,还荣获了"西政好老师"的称号。
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张祺乐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噩耗传来。2024年9月17日,这位年仅38岁的法学新秀在重庆离世。消息一出,整个法学界都震惊了。大家纷纷感叹:这么年轻,这么优秀,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拼命三郎的背后,是无声的压力
张祺乐的离世,让人不禁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年轻有为的学者英年早逝?
38岁得癌症,这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要知道,这个年龄段的人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怎么会突然就得了这种可怕的病呢?
细想一下,张祺乐生前的工作状态,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且不说她在西南政法大学身兼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的重任,还担任着人权研究院非传统安全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这还不够,人家还是华东政法大学公民社会与法治发展比较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员呢!这一串头衔,看得人眼花缭乱,光想想就觉得累。
在当今的学术界,特别是对于年轻学者来说,压力可谓是山大。不仅要忙于教学、科研,还得应付各种评职称、晋升的要求。发论文、写专著、申请课题,哪一样不是需要熬夜加班才能搞定的?更别提还要参与学校的各种行政事务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不把人累垮才怪呢!
学术追求与生命健康,孰轻孰重?
张祺乐的离世,不禁让人扪心自问:在追求学术成就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忽视了最宝贵的生命健康?
有人可能会说,干什么工作不辛苦啊?谁不是在拼命呢?可问题是,拼命工作和拿命工作,这可是两码事儿!年纪轻轻就得了癌症,这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吧?
最近这段时间,像张祺乐这样英年早逝的高校教师可不是个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学术的道路上倒下了,这不得不让人警醒:我们的高校教育体系,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科研压力过大,考核机制不合理,这些都是导致高校教师过劳的重要原因。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圈里站稳脚跟,很多年轻学者不得不透支健康,拿命换成果。可是,当生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学术追求呢?
是时候反思了,我们的高校应该如何为教师减负?如何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的考核机制?如何在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也能照顾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38岁,本该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却成了张祺乐生命的终点。她用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上了一堂最沉重的人生课。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高校教师的权益,谁来保护?学术追求与生命健康,如何平衡?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