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北京民谣。
坐落在北京什刹海西岸的恭王府,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且唯一全面向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这座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王府,历经了大清王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皇帝的统治,它如一面镜子,见证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一、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地理位置的描述。正因为风水绝佳,所以在清朝成立后的很开一段时间里,这块遥接西山,被水系环绕,又离皇家不远的宝地,一直无人敢问津。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里才迎来了他的主人——时年26岁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和珅。
此时的和珅,正值圣眷正隆,春风得意。他相中了后来成为恭王府的这块宝地,遂以高价买下了这里,开始了“和第”的修建。
和珅修建这座宏伟的恭王府到底花了多少钱,今天已无法统计。但凭着恭王府的规模,相信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震惊的天文数字。
恭王府南北长约 330米,东西宽 180余米,占地面积 6万多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大部分,府内的建筑,分左、中、右三路,都是以严格的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所组成。
中路的前部是三开间的大门一座,大门左右各列旁门三间,前置石狮一对,门前原有很宽阔的庭院。庭院南端建有一排临街的倒座,由东西围墙上开的墙门通街,这种辕门式的入口,也是清代王公贵族府第惯用的格局。大门北进,有五开间的二门一座,二门内是府中最主要的建筑——正殿。
正殿北面为五开间、硬山顶、前出廊的后殿,悬有“嘉乐堂”(和珅之室名)三字无款匾额一方。后殿有两厢而无游廊,转角处以庑周接,这是殿座惯用的格局。整个中路建筑群,均采用绿色琉璃瓦和琉璃屋脊、吻兽。
恭王府的最后一进,是贯连左、中、右三路,长约一百五十米的二层后楼,气势十分宏伟。最后一进院名“天·香庭院”,院内有精巧的垂花门一座,院内正房名“锡晋斋”,内部正中三开间为大厅,天花高达屋梁下,厅东、西、北三面是二层的仙楼,有雕饰精美的楠木装修。
恭王府的后花园名叫萃锦园,占地约三十九市亩,在北京的玉府花园中,其规模仅次于占地约四十四市亩醇王府花园。园内的建筑也分左、中、右三路,中路之轴线与王府的中路轴线一气贯通,东、西两路亦有约咯的轴线,整个王府可以说是富丽堂皇,极尽奢华。
恭王府的锡晋斋是和珅的住所。据说修建锡晋斋时,和珅特意派太监去故宫查看,命令工匠按照寿宁宫格局施工,用金丝楠木进行室内装潢,整个建筑用料考究,经千年而不腐,工艺精美绝伦,现存一根金丝楠木,价值竟达数亿。
众所周知,和珅所拥有的财富,可以说无人能及。他这么多的钱财,都藏于什么地方呢?答案就是府中的“藏宝楼”。这座楼东西长160米,有40余间房屋。其后墙特别高大,离地一人多高的墙是双层的,是和珅用来藏赃银宝物的地方。
为了能分辨出墙里藏的是什么,和珅还在后墙上设计了不同形状的窗口,只要一看窗口的形状,就能知道里面藏了什么。为了隐藏财物和珅还真是费尽了心思。修建墙体时采用双层砖石垒砌,也就是夹缝墙。据史料记载: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
2008年恭王府首次大规模修缮中第一次发现了和珅当年藏宝用的“夹缝墙”。不过,史料记载的藏宝地窖尚未找到。
二、
和珅修建这座豪华府邸时年仅26岁,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凭他的正常收入,哪里有这么多钱修建?答案自然是贪腐。仗着乾隆帝的宠爱,和珅贪了一辈子。在最后被抄家时,嘉庆帝从和珅府邸共抄出白银8万两,可以说是发了一笔横财。
和珅被赐死后,他花费巨资修建的这座府邸也被嘉庆帝转赐给了弟弟永璘。
永璘住进去之前,内务府按照郡王府的规制进行了改建。永璘死后,其孙子奕劻于道光二十二年被革爵,降至镇国将军。按照清政府的规定,辅国将军不能住在这座王府形制的底第中,因此奕劻遵照内务府的安排,从这座王府中迁了出来。
1851 年,咸丰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将奕劻的这座府邸赏给其居住。奕訢在迁入府邸之前,内务府对王府按亲王的规格再次进行了整修。
修整后的恭王府,中路轴线上有两进宫门,大门为三开间,前有石狮一对;二门为五开间,门内是中路正殿及东西配殿,只有逢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时方打开。其后为五开间硬山顶前出廊的后殿及东西配殿,后殿即为“嘉乐堂”。
王府头进正厅名为“多福轩”,用小五架梁式的明代建筑风格,是奕訢会客的地方;后进正厅名为“乐道堂”,是奕訢的起居处。后进院正厅为“锡晋斋”,东西配房各五间,东房名为“乐古斋”,西房名为“尔尔斋”。在葆光室和锡晋斋之间,为“天香庭院”。再往后,便是收三路院落为尽头的后罩楼。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四月,奕訢病逝后,王爵由奕訢之孙溥伟承袭。清朝灭亡后,溥伟一直从事复辟活动。由于开支巨大,不得已以大洋三万五千元的价格,将王府抵押给北京天主教会。数年后,辅仁大学用108 根金条从北京天主教会的手中买下了恭王府的产权,恭王府就此成为辅仁大学的一部分。
买下恭王府后,辅仁大学将王府的大戏楼改为礼堂,并将花园中的花房和花神庙拆掉,建起了司铎书院楼。
三、
新中国成立后,辅仁大学与京师大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恭王府被转给中国音乐学院,成了的中国音乐学院校舍。王府南边的部分府邸,则被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文化部所属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和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等单位占用;北边的花园,则为公安部、天主教爱国会和北京风机厂所占用。
1955年,经公安部申请,北京市将恭王府的后花园划归公安部使用。由于当时公安部住房比较紧张,于是公安部将徐子荣、陈龙、汪金祥、梁国斌等领导,以及一些局级干部安排住进了恭王府的后花园。
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同志住进恭王府后,缺少文物保护意识,几年一过,里面的建筑便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1962 年的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恭王府视察。在看到恭王府的现状后,周总理作出了“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的指示。
由于当时国家财力紧张,总理的这个指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文革”开始后,“保护”一事更加无从谈起,甚至有不少造反派不顾劝阻,擅自搬进恭王府居住,还美其名曰是“破四旧”。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恭王府彻底沦为了大杂院。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许只有周恩来一人仍然关注着恭王府的保护工作。1975 年,病中的总理还特意找来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找来,嘱托他务必要保护好恭王府,一旦条件成熟,便向社会开放恭王府。
四、
“文革”结束后,谷牧就恭王府的修复工作向中央写了报告,得到了了中央领导的支持。1980年初,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建委联合起草了《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强调了修复恭王府的重要性。
1982 年 2 月 23 日,恭王府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文化部建立了修复管理机构———恭王府管理处,开始进行搬迁和修复工作。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边搬迁、边修复、边开放的要求,动员住在王府中的住户搬出王府,成了最让人头疼的一件事。
当时住在恭王府的有数百户居民,他们大多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公安部、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幼儿园,以及北京风机厂等单位。
动员前面几种机关单位职工的工作相对容易,经过文化部出面,中国音乐学院、公安部、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幼儿园都同意让自己的职工搬出恭王府。但类北京风机厂这种单位,根本不卖文化部的账,因此搬迁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另外公安部一些离休的同志,也以“无处可搬”的理由,拒绝搬出恭王府。
得知这一情况后,谷牧亲自前往恭王府视察,并指示北京市有关单位,在8月份前拿出方案,完成搬迁工作。
在谷牧的亲自监督下,恭王府搬迁工作终于启动。北京风机厂答应在新的厂房建成后,将住在恭王府的职工全部搬走。公安部则配合文化部,对住在恭王府的那些离休干部们进行动员。
据一位参与当时搬迁的同志回忆,公安部有一位离休老干部,不管怎么做工作也不愿意搬走。这位老干部是红四方面军的战斗英雄,脾气暴躁,负责劝导搬迁的同志背后地里都称之为“老天爷”。
最后,公安部的一位副部长亲自出面,答应只要这位老干部肯搬迁,会在其他地方补偿他6套房子,这位离休干部这才在搬迁协议上签字。
随着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搬出恭王府,恭王府的搬迁工作全部结束。随后,府邸古建筑基本腾空,修缮工程全面展开。
2003 年 3 月,恭王府管理处更名为“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将恭王府的管理逐步提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随后,在大量查找和征集恭王府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府邸修缮于 2005年 12 月 5 日正式开始施工。
经过近 3 年的努力,终于在2008 年奥运前夕,完成了恭王府的修缮工程。2008年 8 月 20 日,恭王府全面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文化部抢救北京恭王府, 6套房子才请走老干部》
《中国旅游报》:《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