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通州区最后一个“办证难”项目通惠苑小区办证路径被打通。业主汤女士和张先生手捧着新发下来的不动产权证书说:“这个证,一盼就是20年。”这个“大红本”到手,也意味着通州区32个历史遗留“办证难”项目全部解决,台账彻底清零,彻底啃下“历史遗留办证难”这个硬骨头。

另辟蹊径 想方设法完成项目“画像”

通惠苑项目是区内重难点信访项目,因土地出让金未缴、土地及房屋被法院查封等问题,自2006年入住以来,小区居民始终拿不到产权证书。张先生一家人当年买下了通惠苑小区一个两居室,后来家里不断添丁进口,加上需要老人过来照顾,两居室早已无法满足居住要求。“早就想换个大三居,可是没有房产证,这房卖给谁去?”张先生总是一声叹息。

通州区历史遗留项目处理工作专班成立后,便把该项目纳入到待解决台账中,组织区法院、区税务、区住建委等部门积极研究梗阻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建议,及时编制解决方案并通过审批。然而,20年的新病加旧疾岂是那么容易化解的?市规自委通州分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姚萌萌说:“需要揭开疮疤,一层层修补。开发企业不配合,导致项目原始情况及审批资料获取十分困难,项目路径中途被打断,我们不得不寻找新路径解决后续手续办理问题。”

为还原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及时找准找全问题,分局履行牵头部门职责,致函相关审批部门,到档案馆调档,联系居民广泛搜集材料并逐一梳理,终于完成项目“画像”,并将首次登记所需材料全部收集齐全,为后续居民办理个人小证奠定基础。随后利用专班机制,组织相关部门高频次会商,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对症下药完成解决方案研制。

站稳群众立场 合力破除“肠梗阻”

项目纳入台账后,专班工作人员就与居民代表建立了联系机制。“专班充分尊重我们的知情权和想法,不仅在项目方案编制时征求我们的意见,还定期召开居民见面会,给我们解释进展。”汤女士说。

遇事方能见人心,其间一个小小的插曲让居民与专班成员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当时有人打着专班旗号试图向我们居民收费,是专班人员及时进行证伪和告知,这份责任感让我们彻底信任了。”汤女士动情地说。建立了信任感,后续工作更好干。“收集材料时,大部分居民都主动提供自家合同及税票,帮助专班厘清项目细节,居民的高度配合支撑了专班工作的快速推进,党群之间深厚的情谊也是这个项目能够解决的又一密码。”姚萌萌说。

化解该项目,解除土地查封是关键一步。专班在了解掌握整个项目情况后综合分析研判,本着“无错优先”原则,站稳群众立场,致函并沟通查封法院并获得支持,为后续工作打开了局面。区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专题会研究部署后续办证工作。区法院、区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以最快时间完成各自工作程序。最终,项目办证路径被打通,居民期盼多年的“大红本”终于下来了。如今捧回“大红本”的张先生脸上藏不住喜悦,“趁着现在政策好,利率低,我们已经在看房了,马上换房!”他说。

欣喜收官 2万多套房屋房本难题获解

通惠苑项目的圆满解决,也意味着通州区实现化解历史遗留“办证难”工作收官。

啃下硬骨头,拿下大红本

通州区历史遗留项目处理专班办公室组建后,摸底32个房产证“办证难”项目纳入台账,主要包括商品房项目、安置房项目、房改房项目三类。办理房产证可细化成30多个步骤,涉及发改、规自、住建、税务等多个部门,但凡一个环节卡住了就寸步难行,何况许多“办证难”项目是各种棘手问题的排列组合,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通惠苑项目的解决,通州区32个台账项目全部清零,这些“硬骨头”一块块被啃了下来,为2万多套房屋打通了办证路径。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曲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