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当年在山西临汾地区吉县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张永和,相信生活在北京的老知青朋友都听说过他的故事,因为他是干部子弟,还是一名高中生,却娶了一位丧偶的寡妇。后来张永和发达了,他没有抛弃糟糠之妻,最终把她母女俩带回了北京。
有关张永和先生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根据文友李朝阳老师提供的素材,我编写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永和的父亲是部委领导的秘书,后来因为领导犯了路线错误,张永和的父亲也受到了牵连,成了所谓的右派。1968年,张永和高中毕业后,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街道没给安排工作。紧接着是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张永和不能去兵团,也不能去农场,他只好和几名要好的同学选择了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1968年12月下旬,张永和和同学们一起乘车离开了北京,下了火车换乘汽车,最后步行八里路,来到了临汾地区吉县一个叫刘家岭的小山村,他们九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刘家岭三队插队落户。一个月后,分在三队的两名女生转到了一队,一队有三名女生,她们觉得和女同学在一起,各方面都能方便一些。
两名女同学转到了一队,三队剩下的都是男生了,大家心里都挺失落的,总有一种被女同学嫌弃的感觉。
刘家岭大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耕地多为山坡地,平坦的耕地不到三分之一。刘家岭大队的人口不多,一共四个生产小队,总人口六百多人。乡亲们的生活虽然都不富裕,可乡亲们都很热情,对前来插队的知青特别关照,大家都自发地来给知青们送菜送咸菜,队长的婆姨还主动来帮知青们烧火做饭。
来到刘家岭插队落户的第四年初秋,也就是1972年的8月份,那天上午收工刚回到住处,张永和他们就听到不远处一处院落里传来了哭声,大家赶忙去看究竟。到了那才知道,三队的刘家成在黄河渡口摆渡时不慎落水身亡,在渡口和刘家成一起摆渡的同伴刚跑回来报信。
不一会功夫,刘队长就跑来了,他叫上几名年轻社员,抬着刘家成家的门板就往黄河渡口跑,张永和他们也都跟着去了黄河渡口。
在黄河渡口下游一百多米处,围着不少人,刘家成的尸体就躺在岸边。刘家成的家人扑过去,哭了个天昏地暗。
等刘队长和社员把刘家成的尸体抬回家时,太阳已经快落山了。目睹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张永和他们心里难受了好久。
除了刘家成的父母,最苦的是刘家成了婆姨,他和刘家成结婚还不到一年,肚子里的娃娃才三个月。刘家成的婆姨叫王秀云,当年刚二十一岁,是刘家岭的一枝花。
自那以后,王秀云脸上再也没了笑容,她在娘家住了五六天,又一个人回到了她和刘家成居住的那两孔土窑里。她娘家人都想让她打掉肚子里的娃娃。王秀云咬着牙摇摇头,她说要给刘家留条根。
半年后,王秀云生下了一个女娃,起名叫香香,她公公婆婆好像不太喜欢女娃,后来是王秀云的娘家妈来伺候的月子。满月后,王秀云的婆婆对王秀云说:“秀云,你还年轻,要想改嫁我们不拦,但不能闹出闲话来。”
三队知青点离王秀云家很近,看王秀云一个人带着娃娃过日子不容易,知青们挑水的时候,都会帮王秀云挑一担水,也会帮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杂活,王秀云发自内心地感激大家。
一来二往,知青们渐渐和王秀云熟悉了,不管哪个知青回北京探亲过春节,回来时带回的稀罕东西都会给王秀云母女俩送一些过去,麦收和秋收队里分的口粮,知青们也会帮着王秀云扛回家。王秀云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她家枣树上的早红了,她第一个就会想到知青,她家的老母鸡下了蛋,她自己和娃娃舍不得吃,攒够十二个,就给知青们送过去(当时三队知青点还有六名知青,一人抽调到公社当了宣传干事)。
香香会说话时,看到张永和就喊大大,张永和也不拒绝,每次都笑着答应。其实张永和当时也不太明白大大是啥意思,后来才知道大大就是父亲的意思。
1974年中秋节前一天的中午,王秀云给知青们送来了半筐红枣。他看张永和圪蹴在窑门口缝补破损了的衣服,她就走过去,接过张永和的衣服,笑着说:“哥,往后衣裳破了纽扣掉了我来帮你缝补就是……”
三队的知青中张永和年龄最大,他比王秀云大半岁,其他知青的年龄都比马秀云小。因为张永和觉得自己比王秀云大,他很少和王秀云说话,更没开过一句玩笑。看王秀云帮自己缝补衣服,他心里暖暖的。
到了1976年,在刘家岭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基本都招工进城了,张永和因为他父亲的问题受到了连累,他迟迟不能招工回城,三队知青点就剩下李朝阳和张永和两名北京知青了。那年秋天,李朝阳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去太原读书,他离开时对张永和说:“永和哥,秀云嫂子那,你就多受累,她也没少帮咱们拆洗被褥洗衣服啥的,咱也不能忘了人家。”
图片来源网络
自打李朝阳去太原读书以后,王秀云很少到知青点来,有时做了什么好吃的,她就和娃娃一起给张永和送过来,但到了知青点门口,王秀云就在外等着,让香香把好吃的送进去。张永和也理解王秀云的心情,也很同情王秀云,他若有什么稀罕东西,也会借此机会送给王秀云,他一个人也不好意去王秀云家。有时他也很想抱抱可爱的香香,可又怕旁人说闲话。
尽管这样,村子里还是有了闲话,说北京知青和王秀云勾搭上了,有人还说亲眼看见张永和抱着娃娃和王秀云走在一起,这不是明明一起过日子了吗?有一次王秀云的婆婆还到知青点找张永和,对他说:“你要是喜欢秀云,就托媒人来说媒嘛,我们不反对她改嫁。你要是不想和她一搭过日子,就不要勾引她嘛,她不改嫁还是我们刘家的人,我们还要顾及脸面哩……”
被王秀云的婆婆说了一顿,张永和出门都要绕着王秀云的家门口走,他真怕再招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流言蜚语。
那年冬季的一天早晨,张永和去水井挑水,他看王秀云挑着两桶水刚从井台上下来,走路一瘸一拐的很艰难。张永和也没顾上多想,上前接过王秀云肩上的担子,就帮她把两桶水挑回了家。
把水倒进水瓮里,张永和放下水桶刚要往外走,王秀云突然从后边抱住他,叫了一声永和哥,就呜呜哭了起来……
张永和是个心软的人,他看王秀云带着一个娃娃过日子太艰难,就动了恻隐之心,突然决定要和王秀云一起抚养这个可怜的娃娃,一起生活一辈子。
当张永和去托刘队长说媒时,刘队长却对张永和说:“永和,你是知青,有文化长相也好,以后前途大着哩。秀云是个寡妇,还带个娃娃,她长得是好看,心眼也实,可我还是觉得她配不上你,婚姻大事不是儿戏,你可要想好哩……”
张永和很坚决地点点头说:“刘队长,你放心,我是个男人,我说话算数,我会好好照顾她母女俩的!”
1977年夏天,张永和征得父母允准,他和王秀云领取了结婚证,把王秀云母女俩接到了知青点居住,把王秀云之前居住的那两孔土窑还给了王秀云多公婆家。王秀云的公婆说他们身体也不好,没有能力抚养娃娃,就让娃娃跟着王秀云他们一起生活。
婚后的生活很快乐,每次收工回来,不管有多累,张永和都会抱起香香亲一口。王秀云非常疼爱张永和,煮一个鸡蛋,她要逼着张永和吃下去,煮两个鸡蛋,才会有香香的份。张永和为这事没少和王秀云争吵,王秀云却说:“你是咱家的顶梁柱,全靠你出山劳动挣工分哩,你不吃好的咋有力气干活嘛。”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因为张永和父亲的问题还没解决,他也没敢报名参加高考,生怕不能通过政审这一关。后来才听说,政审不是太严格,像他这种情况能通过政审。
得到这个消息,张永和白天出山劳动,晚上复习到深夜,他说他要参加高考,他要考大学。王秀云却心里没底了,她泪眼汪汪地问张永和:“哥,你要是考上了大学,还要哦(我)们娘俩不……”“你放心,我就算去了天边,也不会抛弃你和香香的!”张永和拍着胸脯发下了誓言。
高考前,张永和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父亲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他母亲到妇联当了副主席。压抑了十多年,张永和的心情豁然开朗了。
那年秋天,张永和接到了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终于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回北京上学的时候,香香搂着他的脖子哭,王秀云躲在窑里抹眼泪。刘队长送张永和去公社汽车站坐车的时候,很难受地对他说:“永和,你考上大学是个好事情,可我心里不踏实,秀云和香香都可怜,你可不敢……”“队长,你放心,我会负起这个责任的。我去读书,秀云那里您多操心!”张永和说完,把王秀云偷偷塞到他挎包里的那三十块钱掏出来,让刘队长带回去转交给王秀云,把煮鸡蛋也让刘队长拿回去了几个给香香吃。
张永和回到北京读书后,他父母不放心留在刘家岭的王秀云娘俩,就让张永和给王秀云寄去了一百块钱和五十斤全国粮票,还一再嘱咐张永和,既然有了家庭,就得承担起这份责任,绝对不允许再想三想四。
王秀云收到张永和寄来的一百元钱和五十斤粮票后,村子里就有了风言风语, 乡亲们猜测这是张永和给王秀云的补偿,都说张永和考上了大学,保准不会再要王秀云了,更何况张永和的父母都是大干部。再加上当年冬季放了寒假张永和没回刘家岭过春节,王秀云心里也不踏实了,她躲在没人的地方哭了好几回。
在期待和不安中度过了四年,等张永和分配了工作,他直接回到刘家岭把王秀云娘俩接到了北京,还送给刘队长一件军用棉大衣,香香奶奶和姥姥家都送了钱和礼物。看张永和没有嫌弃王秀云母女俩,刘家岭和周边的乡亲们没有不夸赞张永和的,就连和张永和一起到刘家岭插队落户的同学们,都对张永和伸大拇指。后来张永和成了国家干部,成了高干,他也没有嫌弃过王秀云母女俩。
香香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那年秋天,王秀云的户口也转成了非农户口迁到了北京。他们一家三口都成了北京人,只可惜王秀云后来没再生育,张永和没有自己的亲骨肉,这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遗憾。
图片来源网络
有关张永和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跟大家讲完了,张永和当了几十年的国家干部,勤勤恳恳两袖清风,赢得了人们的高度称赞。在这里,我也要为张永和先生点赞!你不光是国家的好干部,还是一个好男人,一个好丈夫,祝愿你们的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健康快乐!好人一生都平安!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李朝阳老师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