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8年,杨尚昆因病住进了医院,身体虽被病魔缠身,但心却始终未曾远离国家。

尤其是在得知两湖平原遭遇特大洪灾,百姓家园被毁,大批解放军战斗在抗洪一线时,他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洪水无情党有情,不愧人民子弟兵啊!”

随着病情的加重,杨尚昆的身躯日渐消瘦,从刚入院时的80多公斤很快便降到了50多公斤。

那么,杨尚昆为何说出这种话呢?他与刘源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中南海里的小“芝麻酱”

杨尚昆有个女儿名为杨李,小名叫妞妞,红红的小圆脸蛋,整齐的“妹妹头”在孩子中很是讨喜,是著名的“孩子王”。

那个时候,中南海那时有个特例:一般对于比父母年长的,孩子们称之为伯伯、妈妈;或者叔叔、阿姨。

不过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朱德,因为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总叫朱德“爹爹”,于是大家也跟着叫“朱爹爹”了。

实际上,刘源应该称杨尚昆为叔叔的,但在妞妞的世界里,规矩似乎可以被童趣轻轻改写。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一次,当刘源按常理应称呼杨尚昆为叔叔时,妞妞却嘟起了小嘴,一本正经地纠正道:

“不对,你们叫的不对,不应该叫什么叔叔、伯伯,应该叫爸爸!”

周围的小孩都瞪大的双眼,忍不住惊呼道:“啊——为什么叫爸爸啊?”

妞妞却自有自己的一番逻辑,清了清嗓子,对一众孩子们解释道:

“你看,你们叫我妈妈,就叫李妈妈,你们叫我妈妈为李妈妈,那叫我爸爸自然就是杨爸爸啦!”

孩子们虽然没想到还能这么说,但毕竟是孩子,接收能力很快,而且与妞妞关系也十分要好,于是刘源和孩子们便也跟着叫起“杨爸爸”了。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就这样,杨尚昆当起了刘源的“杨爸爸”,不似亲生更似亲生,甚至当起了刘少奇家中孩子们的“金牌调解员”。

在刘源的二哥陷入失恋烦恼时,杨尚昆便同他耐心地倾听;在刘源的姐姐闹情绪想要转学时,杨尚昆便同她谈话、开导。

特别是在刘源13岁那年,当他穿上小军装,在小西门站岗时,杨尚昆总是特意绕道前往看他。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小时候的刘源,圆滚滚的,带着几分憨态可掬,却也是院子里受欢迎的宝贝,许多人有事没事都爱逗他玩。

周围大多都是军人叔叔,因此,这些军人叔叔们就会用木头给他刻枪来玩,小孩子对什么也好奇,玩心也大,高兴地接过小木枪就在院子里跑着玩。

1955年授衔仪式后,一位叔叔在他的肩膀上给他画了一副肩章,这下又有枪,又有肩章,小刘源别提有多高兴了。

刘源不明白杨爸爸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蹦蹦跳跳地跟着去了。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刘源跟着杨尚昆来到了怀仁堂,拉着他对朱德、陈毅、彭德怀和邓小平四个人说:

“快来看看咱未来的将军!”

四人闻言,纷纷凑近了观察他肩膀上的肩章,陈毅说道:

“让我仔细看看......嗯?这上面还有字呢——‘芝麻酱’!”

此话一出,众人哄堂大笑,但小刘源却挺直了身子,好不神气,之后杨尚昆对他说:“好,玩去吧!”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做好人,才能做好官”

由于居住相邻,刘少奇家和朱德家的孩子多,彭德怀和杨尚昆家孩子少,每逢周末,孩子们便从学校回来聚在一起吃饭,好不热闹。

平日瞅着斯斯文文的模样,当饭菜一上桌,家长一走,孩子们立刻暴露了“本性”。

一场关于美食的“小小战役”悄然上演,欢声笑语中夹杂着筷子与碗碟的轻响,热闹非凡。

杨尚昆和彭德怀注意到了这边,便总是会将他们桌上的菜端过来让孩子们吃。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大人们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吃饭的模样,相视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不禁被拉回到革命年代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日子。

刘源一边吃一边听大人们讲述革命年代的种种,听着革命年代爸爸、伯伯们浴血拼杀的抗日故事。

在之后一次吃饭时,由于不是封闭的房间,是那种用屏风隔开的会议室,彭德怀和刘少奇就转过去谈事。

刘源刚“打扫”完餐桌,也不禁好奇起来,小心翼翼地躲在了屏风后面偷听,但彭德怀一口湖南腔,他什么也没听清。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于是便想着偷摸离开,就在此时,他听见彭德怀在喊杨尚昆,吓得他拔腿就跑。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刘源没能与杨尚昆见面,直到1978年杨尚昆回到北京,刘源才再次见到了自己的“杨爸爸”。

重逢的喜悦中,杨尚昆对刘源的关怀无微不至,从生活的点滴到学习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都用心倾听,耐心指导。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杨尚昆会夸其优势、长处,指出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法,杨尚昆曾语重心长地对刘源说:

“你们比我们当年强多啦,但一定要记住两点:一是不能脱离群众;二是要不断的学习,从书本中、实践中、群众中去学。”

之后,刘源下到了河南基层工作,在河南任职期间,刘源将这份教诲转化为实际行动。

他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当地百姓解决了诸多难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尊敬。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因此,刘源也从一个小小的基层干部,一步一步地升至河南省副省长。他的成长与成就,让远在北京的杨尚昆倍感欣慰。

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杨尚昆的期望简单而深刻,不论干什么,只要努力了、尽力了,就够了。他常常告诫刘源:

“先学做事,再学做人;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记住,先做人,后做官;唯有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方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官。”

这些话,刘源始终铭记在心,也成为他一生恪守的信条。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一定不能让刘源知道”

1998年6月,杨尚昆的身体急转直下,最终住进了医院治疗,身体虽被病魔缠身,但心却始终未曾远离国家。

每天都会看报、看新闻,一直都在关心着国家的动态,就像他每日吃药一样,一天不落。

这天他在电视里看到,两湖平原遭遇特大洪灾,灾害导致百姓们的庄稼被毁,百姓们的的房屋也被毁于一旦。

为此,大批解放军奔赴在抗洪一线,用一个个身躯筑起了一道厚厚的人墙,一个战士倒下了,另一个战士接着顶上来。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看到这个报道,杨尚昆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洪水无情党有情,不愧人民子弟兵啊!”

随着病情的加重,杨尚昆的身躯日渐消瘦,从刚入院时的80多公斤很快便降到了50多公斤。

原来,在发特大洪水时,刘源也奔赴在了抗洪一线,杨尚昆不想让刘源分心,便没有让家人告知刘源。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工作人员注意到杨尚昆的睡衣变得异常肥大,准备为他准备一件合身的衣服,但杨尚昆却制止了他:

“现在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应该要节约啊!衣服大了缝缝、收收腰还能穿。”

杨尚昆还以身作则,带头捐款,将自己这些年来存的两万元全部捐给了灾区,对此,杨尚昆表示:

“存了二十多年的钱,这下终于派上了用场了!”

在住院前,杨尚昆就告诉医生:“我希望你们不要对我隐瞒病情,实话实说就行。”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当杨尚昆得知自己得的是绝症,治好的几率很小时,杨尚昆坦诚地表示:

“没关系的,请你们大胆治疗吧,我一定会全力配合的!”

但杨尚昆的身体却越来越虚弱,他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于是便叫来了家人嘱咐自己的身后事:

“关于我的身后事,我希望一切从简,我希望在火化后,将我的骨灰送回到老家潼南去......”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刘源没有多想,立刻驱车赶往,一路上,刘源有些心烦意乱:明明之前还没事的,怎么突然就加重了呢?

等刘源赶到之时,才得知杨尚昆担心会影响到自己,没有告诉他真实的病情,刘源一下子呆在了那里,任由泪水从脸颊滑落。

1998年9月14日,杨尚昆驾鹤西归,刘源全程参加了杨尚昆的丧事。在遗体火化时,家人们还拿到了杨尚昆最后的遗物——一块弹片。

这是杨尚昆在革命期间不幸负伤留下的,那时医疗条件有限,只取出了2片,还有一片埋藏太深,没有取出。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结语

杨尚昆作为刘源的“杨爸爸”,其角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长辈,他不仅是刘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其心灵的港湾。

在刘源遇到挫折与困惑时,杨尚昆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用耐心与智慧为他排忧解难。

真正的亲情与友情,是不求回报、相互扶持的,它们能够跨越血缘的界限,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杨尚昆采取的是一种耐心、鼓励式的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予以肯定,同时也不忘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引导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杨尚昆对刘源的期望与教诲,体现了他对年轻一代的深切关怀与殷切希望。

杨尚昆晚年病重,多次嘱咐身边人:一定不要让刘少奇儿子刘源知晓

他告诫刘源要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学习、先做人后做官等,这些话语不仅是对刘源个人的要求,更是对全体年轻人的寄语。

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拥有何种身份,我们都应时刻保持谦逊与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参考资料

刘少奇之子刘源忆杨尚昆:做好人,才能做好官. 中国青年报

刘少奇之子刘源:从副省长到解放军上将. 新华网

杨尚昆在最后的日子里. 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