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
。
那么,我国的人口为什么会出现“警报”呢?专家又提出了哪些建议呢?
在我国的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帝王在洋洋自得时经常会说出“我泱泱华夏地大物博”的话,但通常情况下他们还会报出“子民千万”。
可见,我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对人口的重要性十分关注。毕竟,我国的农耕文化是要有人口数量作为基础才能够有发展的动力。
从我国的各种古代典籍中可以看到,西汉元始二年时,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5950多万人,但西晋时期却只有1600多万人口,明朝永乐时增长至6660多万人,而清朝顺治时又降到了1400多万人。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古时虽然对于人口十分看重,但是因为战争以及生产力等原因,人口一直也没有超过1亿人。
一直到了乾隆时期,我国的国家相对稳定,百姓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繁衍,人口数量才会出现一个井喷式的增长。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马尔萨斯的观点还是比较准确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还并不安定,从清末到民国末期,我国一直都笼罩在战争的乌云中,人口数量在战争中锐减,新生儿数量则更少。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曾经遇到过三年自然灾害,这些也都成为了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在这一段特殊时期里,甚至还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我国人口的再次增长,是在1962年之后。国家实行集体经济所有制,国家经济有了恢复,百姓生活稳定,基本实现能够安居乐业,新生儿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
这时,我国的人口第一次拉响了警报。因为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当时我国所能够承担资源配置,所以人口数量过多也成为了当时国家发展的负担。
于是,为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第一次控制人口增长,也就是现在80后都经历过的“计划生育”。
这一次的人口警报是因为人口过多而发出的警报,1980年执行计划生育时我国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9.87亿。
尽管国家已经从法律层面开始进行对新生儿的管理,却没有能够挡住如同满载的大货车一样按照惯性前进的人口数量,这种惯性一直持续到了2017年。
虽然相比于2016年的1883万,2017年1700多万数量并不是相差太多,但是体现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适龄年龄的年轻人已经对于“生育”没有了“热情”。
其实,我国在2016人口出现减少趋势前就已经有所预料,所以在2016年时就已经推出了“开放二胎”政策,2021年时更是开放了三胎政策。
为了能够有效“催生”,我国从上到下推出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不仅有生育补贴,还延长了二胎生育假期,北京地区将人工授精等十多个项目列入了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之内,减轻了一部分年轻人生育支出的压力。
不过,曾经被长辈催婚,结婚之后又被催生的年轻一代,却对这些福利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专家们纷纷站出来为国家“解忧”,各种奇葩建议频出。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黄有光的这个建议提出之后,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其中绝大多数声音是批评,因为这种建议不只是让人们难以接受,更是“有违人伦”。
还有人提出黄有光是一名华裔马来西亚学者,建议他“让马来西亚先推行”再管中国的事。
与黄有光相比,厦门大学的经济学家丁长发建议则要靠谱得多。
他认为目前男女比例失调是影响生育率的问题之一,再加上动辄数十万的彩礼也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虽然这些专家的建议都是“脑洞大开”,但却始终没有解决生育的根本问题,那就是生存压力问题。
古代时只要有力气,在通常情况下基本不会被“饿死”,所以养儿育女壮大家庭综合竞争力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
另外,新生儿出生之后所要面临的养育、教育、就业等问题同样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宁愿选择“不生”,也不让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面临各种压力。
可见,如果真正要解决人口出生数量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存压力的问题。
参考资料:
[1]《任泽平:人口问题的三重困境和六大机遇》中信书院
[2]《专家建议用国际婚姻解决剩男》济宁新闻网
[3]《经济学家“应考虑允许一妻多夫”引争议》澎湃新闻